当前位置:首页>研究成果
外媒镜像下粤港澳大湾区对外传播路径选择探析——基于182家外媒报道的实证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自提出以来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201735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作为继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影响力现已位居四大湾区之首,创新影响力排名第二。①随后,外媒涉粤港澳大湾区报道呈递增趋势,伴随着主要新闻事件和湾区经济发展实践不断出现舆论高峰(见图1)。20181024日,港珠澳大桥投入使用,当月外媒报道量达到顶峰(64篇)。2019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外媒报道量出现第二个峰值(46篇)。湾区形象作为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国家发展战略、吸引海外市场的投资合作意义深远。因此,针对当下国际舆论中的粤港澳大湾区镜像,探讨对外传播策略的科学规划,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品牌形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设计与样本分布
 


 

(一)样本选择
 


 

笔者通过道琼斯Factiva数据库,以“粤港澳大湾区”(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香港+广东+澳门+大湾区或湾区”(Hong  Kong+ Guangdong+Macao or Macau+Greater Bay Area or Bay Area)作为关键词,对外国媒体自201735日至201935日两年间的英文报道进行搜索,共获得相关报道1473篇。经人工辨别主题,剔除重复、无关的报道后,剩余545篇报道作为研究样本。这些英文报道来自55个国家的182家媒体,以国家通讯社、主流报刊、网站为主,这些媒体大多创办历史悠久,发行量较大且影响力较强,以财经类媒体为主。从参与报道媒体数量看,英国最多(34家),其次为美国(28家),印度第三(11家),新加坡与阿联酋均为9家。从报道数量上看,英国最多(142篇),其次为新加坡(72篇),美国(60篇),日本紧随其后(40篇),此外还有泰国、韩国、印度等中国的邻国,以及阿联酋、沙特等阿拉伯国家。
 


 

(二)研究方法
 


 

目前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研究,多集中在“一国两制”下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建设等方面,鲜有涉及区域形象对外传播的研究。基于此,本文拟从语料库中获取两年间外国英文媒体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相关报道,从消息来源、新闻主题、报道区域、报道总量及其变化趋势、新闻体裁、报道篇幅和报道倾向等多个维度进行内容分析,阐释外媒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关注点,剖析外媒镜像中的粤港澳大湾区形象,并探寻粤港澳大湾区对外传播路径选择等问题。
 


 

二、外媒镜像中的粤港澳大湾区
 


 

多数国际公众无法直接置身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环境中感受湾区形象,其对湾区形象的认知和构建主要通过所在国媒体构造的拟态环境获取,进而展开联想进行建构。外媒报道是提供碎片化信息的重要渠道,其所呈现的粤港澳大湾区镜像,是粤港澳大湾区进入国际社会的第一张名片。
 


 

(一)经济形象突出,缺乏历史文化元素与人文关怀
 


 

外媒报道侧重于经济类议题,涉及湾区各项经济产业的发展、国际合作、金融等多个方面(见图2)。报道内容主要反映湾区企业投资发展、金融债券、银行股市等动态和资讯信息,关注世界各国在湾区发展规划下来华投资的前景及与中国合作的空间,缺乏以湾区社会民生、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报道。
 


 

 


 

产业发展的报道最多(102篇),主要涉及国外各界人士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对旅游业、房地产、保险业、物流业、汽车业等产业发展的促进,为企业投资发展带来的机遇等。关注基础设施的报道(100篇),聚焦于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速、机场、移动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及其功能作用。科研创新(50篇)、金融(49篇)等主题也是外媒报道的焦点,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高新技术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中备受关注,这也是世界经济发展高度关注的领域。银行、股市、债券等金融业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前景也备受外媒关注。
 


 

湾区领导层交往(29篇)与湾区城市合作(20篇),主要围绕香港行政长官与湾区内其他城市领导层相互往来;香港与湾区内其他城市合作,如以香港、深圳两大金融中心的合作推动湾区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与澳门在湾区规划背景下进一步的合作空间等。人才发展(15篇)涉及湾区智库建设、人才联合培养、薪资就业等方面。
 


 

(二)聚焦国际合作与共同发展的湾区形象,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从图2可知,国际合作主题的报道位居第四(72篇)。主要涉及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缅甸等邻国希望能够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与中国展开合作,形成优势互补,促进彼此经济发展,尤其是希望加强与香港的合作。外媒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创造的世界合作机遇、互利空间和多元发展的可能性,以及合作的具体领域、条件环境、政策方式等。笔者对545篇报道样本进行词频统计,排名前50位的高频词汇如表1所示:
 


 

 


 

外媒高度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情况,报道多聚焦其发展模式及具体领域。“发展”(1553)、“合作”(253)均高频出现,主要关心城市群建设发展模式,各国希望搭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顺风车。“科技”(829)、“商业”(750)、“贸易”(703)、“创新”(660)、“投资”(519)、“旅游”(318)等展现出外媒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关注多集中在经济领域。
 


 

(三)偏重中心区域形象建构,区域内部形象影响力失衡
 


 

香港回归后, 中西方政治、文化、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使其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文化体系,使它成为了外媒关注的重点地区。②香港也是外媒对粤港澳大湾区关注度最高的区域(251篇)。一些外媒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香港和内地的融合联系起来,对于“一国两制”、香港与内地融合发展的质疑和刻板印象仍然存在。外媒关注度第二的是“大湾区”城市群(167篇),“香港”(5271)、“澳门”(1404)、“广东”(1228)三地的词频数均位居前列。其中,“香港”的词频数最高,是“(大)湾区”(1104)词频数的两倍。“深圳”(690)、“珠海”(491)、“广州”(451)等中心城市也积极活跃在外媒报道之中,而非中心城市鲜有出现。在涉及多个区域的外媒报道样本中,多使用“香港+”模式,即香港与其他城市共同出现,凸显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中枢地位,及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
 


 

(四)精英阶层话语叙事,公众因素缺位形象建构
 


 

报道内容多传递官方及相关专业人士声音,信源政治级别较高,受众定位偏向于政府工作人员,企业、银行等经济领域专业人士等,存在精英化倾向。湾区内普通公众的声音未能较好地传递到国际社会之中,反映出湾区形象构建主体的局限。
 


 

信源对象以政府官员、企业人士、专家学者、银行人士、媒体为主。由图3可知,政府官员为第一信源(258篇),且信源政治级别较高。外国记者对政府信源的高度依赖,为中国政府在自我建构湾区形象时将政府议程转变为外国媒体议程提供了条件。第二信源对象为企业人士(95篇)。在53篇具有多个信源对象的报道样本中,多同时采用政府官员和企业人士的信息,仅3篇报道完全采用公众信源。可见,外媒报道以官方信息和相关利益人士信息为主。外媒建构的粤港澳大湾区形象缺失公众因素这一重要环节,可能滋生扭曲中国国家形象的负面话语,同时限制了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影响力的范围。
 


 

 


 

(五)缺乏深度分析与细节刻画,局部报道碎片化呈现
 


 

从词分析可以看出,外道多以点事件为依托,例如:20181024日港珠澳大桥投入使用(“桥”872次);20192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规划”382次、“计划”317次)等。报道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在新闻事件中的具体作用,相关领域(如企业投资、金融业、银行业、保险业等)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发展,所涉人员(如国内外政府官员、企业家、专家学者等)的言语评价等,来建构区域形象。报道篇幅以中篇报道(5001000字)为主(235篇),短篇报道(500字以下)为辅(220篇)。长篇报道(10001500字)较少(74篇),超长篇报道(1500字以上)极少(17篇)。总体来看,外媒报道中评论偏少(69篇),专访(3篇)、深度报道、系列报道等新闻体裁匮乏,对粤港澳大湾区形象建构缺乏可持续性和深入分析与刻画,多停留在宏观浅显层面,使得其形象呈现较为零散,以局部形象替代了整体形象,难以多元化、全方位地展示湾区形象。
 


 

(六)正面形象稳定,但刻板印象与质疑犹存
 


 

国际社会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普遍看好,呈稳定性正面倾向(415篇)。各国媒体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各国企业在湾区与中国展开合作的可能性、湾区经济发展的美好前景等展开报道。由词频统计可知,外媒在对粤港澳大湾区进行描述时,多使用“经济的”(795次)、“国际的”(700)、“金融的”(639)、“全球的”(403)、“机遇”(486)、“特别的”(298)、“支持”(276)、“开放的”(253)等词汇,呈现的区域形象定位及态度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外媒所属国在湾区期望达成的政治目标与获取的利益。
 


 

例如:"随着互联互通持续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划将为知产权产业供巨大机遇。"(As connectivity continues to grow,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Development plan is set to offer tremendous opportunities for the IP industry.
 


 

——《亚太商讯》(2018127日),《亚洲知识产权营商论坛今日开幕》(BIP  Asia  Forum Opens Today)


 

80篇负面报道中,英国发布最多(19篇),美国与新加坡位居其次(13篇),日本第三(10篇)。报道主要针对在湾区规划背景下,香港与内地的融合发展,质疑港珠澳大桥建设的目的,以及在中美经贸摩擦中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可能受到的阻碍等。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对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与东京都市圈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和利益关切,美国媒体与日本媒体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政策高度警惕,媒体的态度相对消极。新加坡媒体对于香港经济发展出现的新机遇、新政策也存在一定质疑。
 


 

例如:“香港是否会被允许在中国雄心勃勃的地缘经济战略中发挥作用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Whether Hong Kong will be allowed to play a role in China'sambitious geo-economic strategy remains an open question.
 


 

——《日经亚洲评论》(2017629日),《香港陷入“更大的”湾区》(Hong Kong sinks into a 'greater' bay
 


 

三、粤港澳大湾区对外传播路径选择探析
 


 

外媒在建构粤港澳大湾区形象时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久而久之将影响国际舆论导向和国际受众的认知与态度,甚至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发展与对外合作埋下隐患。中国媒体必须通过自我建构扬长避短,突显区域正面形象以弥补他者建构中的偏差。同时,满足国际受众的需求,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品牌形象。
 


 

(一)深挖历史文化根源,展现湾区人文风貌
 


 

人文风貌是受众对区域形象展开联想的重要因素,基于当下外媒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传播的缺失,中国在对外传播中应重视文化因素。“粤”“港”“澳”地区本身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可将岭南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作为纽带,对三地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整体形象进行国际传播。同时,增强三地民众同根同源的情感基础,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方式,打造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民众情感共鸣的粤港澳大湾区形象。
 


 

(二)合理配置报道资源,增加非中心城市曝光率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初衷是要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当下外媒构建的粤港澳大湾区形象呈现中心城市强、非中心城市弱的现状。为此,在对粤港澳大湾区形象进行建构时,应注重营销主体之间的协同性,增强对非中心城市的国际曝光率,引导外媒将目标关注点由中心城市拓展到非中心城市。进而提高非中心城市参与发展和建设的积极性,增加其参与国际合作交流的可能性,进而全面展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群形象。
 


 

(三)深化公共传播意识,多元化主体参与共塑湾区形象
 


 

公众是影响区域形象的重要因素,包括口碑、居民形象、社区组织等。目前来看,外媒高度采信于政企精英阶层,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公众因素的影响。同时,当前对粤港澳大湾区尚存的一些负面形象,仍是历史遗留问题所导致的意识形态与政治制度的认知差异。国内媒体可注重增加国际传播中的湾区民生报道,展现湾区公众生活,向国际社会传递公众声音与湾区精神。这既体现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公共话语空间的功能性作用,也是对粤港澳大湾区形象他塑过程中的负面话语进行直接回应和有力消解。
 


 

(四)精准投放议题,满足国际受众需求
 


 

区域对外传播可采用区域营销的策略,根据消费者(受众)需求精准设置议题。外媒偏好于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形象,展现湾区开展国际合作的可能性。要及时传递湾区最新动态资讯、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条件的现状与未来规划,吸引国际公众关注湾区、了解湾区,丰富美誉度联想。同时,把握外国记者对政府信源的依赖性,提高湾区新闻发言人素养,将政府议题转换成外媒议题,使其成为建构、推广湾区形象的强大助力。
 


 

(本文系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招标课题“新时代全球治理中的中国声音与中国形象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7ZDA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