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当研院主办的高端智库学刊,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聚焦新时代中国与世界重大
理论和现实问题,汇聚高层次专家思想观点、研究成果,搭
建融通中外的权威学术平台。
扫描二维码查看更多期刊
“全球南方”:对话、合作与振兴
2024年6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全球南方”为推动人类进步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球南方”应当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携手共进,走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列。“全球南方”是当今世界一支不断发展壮大的力量,深刻影响着国际格局的发展进程和走向。本期专题聚焦“‘全球南方’:对话、合作与振兴”,认为“全球南方”这一概念具有内涵多重性、语义模糊性、认同竞争性、实践过程性等特性,而这些特性为“全球南方”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困难。但毋庸置疑的是,在当今传统模式的全球化因其内在矛盾越来越难以持续之际,“全球南方”的发展将获得新的机遇。而中国更需坚定“全球南方”多边主义立场,强化“全球南方”理论研究与共同体叙事,淡化“全球南方”利益争夺,落实“全球南方”与三大倡议的融合发展。
“阿尔法世代”与中外关系的未来
近年来,关于2010年以后出生的一代人(即“阿尔法世代”)的研究正在兴起。“阿尔法世代”是人工智能的原住民,是人类生育率拐点的一代,也是亲历大国实力更替的一代。中国“阿尔法世代”在技术使用、生活水准与国家红利上都拥有领先世界的优势。中国的“阿尔法世代”是全球最能享受智能科技红利的群体,必将发挥数字治理挑战下的全球示范表率作用;中国的“阿尔法世代”也是避免老龄化阻隔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力量,必将推动中国在智能化时代对世界做出更大贡献;中国的“阿尔法世代”还是避免中国在大国竞争中失利的人才支撑,必将成为推动人类进入文明新形态的领衔人群。在未来二三十年,中国“阿尔法世代”的成长进程与实践贡献既决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也与人类可持续发展与全球治理的演进密切相关。
解码中美全球海洋战略:困境中的共存之道
在全球海洋治理重要性日益提升的大背景下,中美两国作为海洋大国,其海洋战略备受国际社会关注。两国在南海、东北亚水域、印度洋、南太平洋、北冰洋、南极地区等海域的政策各不相同,即有竞争也有合作。两国的海洋战略对海洋资源开发、航运安全、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作用举足轻重,对全球海洋治理和安全至关重要。随着全球海洋问题日益突出,中美两国在海洋领域竞争与合作并存将成为常态。两国需要读懂对方心态,正确处理心态方面的差异。美方需要避免无意识地夸大中国战略动机;中方也不应低估自身实力增长在地区和全球范围内产生的广泛战略影响。双方还需深化对对方海洋战略的理解。中国强调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致力于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美国则强调军事力量和霸权主义,试图维持其全球海洋主导地位。在此基础上各方需审慎评估自身行动的战略影响,才有可能避免冲突和对抗不断升级,进而培养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以及促进合作。
新质生产力视野下的中国与世界
2023年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地考察调研时,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进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式,极大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提供了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新路径。新时代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以及中国崛起的现实都亟待新的生产力理论予以战略支撑。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在当代中国政治、经济与社会变化的基础上,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使生产力的要素、内涵与结构都出现了质变。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可以通过“新动能”赋能中国“高质量”发展,而且在未来可以为后发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经验借鉴与启发。
美国年轻一代的政治观点与对华认知
代际政治是理解美国政治的重要视角。20 世纪以来,不同代际之间美国人的政治观点有着明显的不同。相较于中老年人,美国年轻一代的政治观点与对华认知有了很大的改变。在政治议题上,他们更加关注自由主义议题。在政党倾向上,他们也更加亲民主党。美国年轻一代有着高昂的参政热情,年轻的选民在选举中很积极,一些年轻的政客已经进入了国会和政府。在中美关系上,美国年轻人是一股积极的变革性力量。年轻一代美国人对中国有着更积极的看法,对中国的实力有客观的认知并更愿意参与到中美交流之中,并且相对能够客观、全面、公正看待中美关系。随着这一代年轻人成为选民的主体,未来成为负责对华决策的官员,中美关系有可能迎来积极的变化。但是,年轻人的认知并未定型,美国年轻人的对华态度在未来也存在着变数。
欧盟“互联互通”战略新进展与中欧“一带一路”合作
在新的国际形势和发展阶段下,持续推进中国与欧洲的互联互通是实现中欧“一带一路”合作的关键。“一带一路”倡议是开放平台,互联互通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互联互通也是欧盟的一个重要发展理念。继 2018 年推出“欧亚互联互通战略”后,欧盟在2021年提出了“全球门户”计划,宣称将通过该计划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投资,特别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以促进互联互通。该计划是欧盟推进全球互联互通的新抓手,也是欧盟战略地缘政治转向的反映。在关注欧盟对华“战略焦虑”并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竞合的同时,中国要积极应对欧盟倡导的互联互通背后的价值观与规范输出意图,在美国单边榨取式霸权导致的欧盟对美离心倾向加大态势下,寻求中欧互联互通的双方利益结合点并加强第三方合作,从而拓展发展新空间,加强战略对接,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
“一带一路”新十年:中国经济与全球发展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入了新的十年。过往实践表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与西方霸权思维、赢者通吃的理念截然不同,是中国提供给世界的高水平合作平台和宝贵公共产品,对于完善世界经济结构,改变世界经济不公平、不均衡、不可持续的现状,实现各国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的十年中,促进规则与标准的“软联通”,实现由过往的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组成的制度型开放转变,是“一带一路”共建的首要任务。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加深度的合作,合力构建命运共同体,既能为各国与世界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也可以更好应对未来世界的诸多不确定因素。
文化主体性视阈下的文明对话
文化主体性的自觉与发现是文化自信的逻辑前提,也是世界文明交流与互鉴的方法论基石。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在“古今中西之争”的背景下,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不断遭到质疑甚至否定,与之相伴随的是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以时代精神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再次焕发出新时代的光辉。由此,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和而不同”正是中华文明贡献给全球的世界文明对话之道。
中美良性国际制度竞争对发展中国家获取海外援助的影响
随着中美结构性矛盾的日益凸显,中美国际制度竞争也越发具有现实的学术分析和政策争论意涵。通过运用基于反事实原理的合成控制法分析美国对第三方发展中国家加入中国发起创设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回应,比较“强权惩罚”和“治理绩效竞争”两条政策路径的解释力后发现,对于加入亚投行的发展中国家,美国加大了对其援助力度,以期通过经济效益引导来稳定对象国和平衡对既有体系的外部挑战。这表明在制度理念共识基础上,中国通过提出对现有制度的有益补充机制,促使美国重新审视现有制度的不足并加以优化调整,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竞争机制。这种良性竞争机制不仅有利于两国的发展,更可造福世界。
全球新疆域治理与未来治理格局
2023年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布《关于全球治理变革和建设的中国方案》,方案中提出科技进步和发展丰富了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深海、极地、外空、网络和数字、人工智能等成为全球治理新疆域。面对新形势新领域新挑战,要秉持和平、发展、普惠、共治原则,积极推动新疆域治理规则与时俱进。然而目前在新疆域治理中仍然存在治理共识缺乏、治理规则不明、治理效果不彰等问题。例如在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中就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阵营化”“安全化”“碎片化”问题;在人工智能治理领域也存在着治理原则不统一、监管力度不一致、相关概念不明确、合作意愿不足等全球性问题。为此,本期专题针对新疆域的全球治理展开深度剖析。
深刻认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
中国历史长期的大一统传统使得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特征。这种统一性特征,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分别来看,在中华文明思想中,对待国土始终坚持“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的领土完整观,这也决定了中国将不允许台湾与大陆始终处于未统一状态;在历史进程中,厚重的家国情怀、向内凝聚的历史纹路、“动”“静”交错中的互动交融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特征和历史根基,也为“国家不可乱”提供了历史支撑;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将“民族不可散”的信念落到实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新时代要继承、发展和繁荣中华文明,既需要对“蒙了尘”的中华文明“除尘”,同时要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统一性与中华文明其他特性之间的关系来看,统一性是连续性的前提和结果,创新性和包容性为统一性提供力量保障和精神支持,和平性为统一性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命题是在中国与世界交往互动过程中出现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对外开放、和平发展进程中开拓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互为机遇的现代化。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观察中国式现代化,其世界意义更加突显:中国式现代化使大量人口脱贫,改变了全球发展格局与世界现代化版图;中国式现代化在与经济全球化密切互动中开创了“五化合一”的并联式现代化新模式;中国式现代化通过“一带一路”带动发展中国家共同繁荣,彰显了立己达人的现代化担当;中国式现代化树立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现代化典范,开拓了人类文明新境界。日益走向现代化的中国不只为一国一域谋福利,还要为全球全局谋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表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天下胸怀,集中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看全球文明倡议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系统、科学地阐释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将其概括为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揭示了全球文明倡议的历史逻辑、夯实了全球文明倡议的历史根基,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注入强大动力,为我们深刻把握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实践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平理念是全球文明倡议的源头活水;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特质筑牢全球文明倡议的历史根基;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厚植全球文明倡议的目标方向;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厚实全球文明倡议文明观。
沙特与伊朗复交历程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是中国全球治理观的集中体现。中东地区是全球安全赤字和信任赤字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域外大国在中东的“分而治之”策略和代理人战争加剧了中东地区冲突。中国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以全球安全倡议为方案,倡导“结伴而不结盟”“合作而不对抗”原则,积极劝和促谈,受到中东国家的普遍欢迎。中国的外交努力促成了沙特与伊朗复交,带动了中东“和解潮”,提升了中国外交塑造力、感召力与亲和力。中国在沙伊复交谈判过程中成功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中国斡旋巴以矛盾、也门危机、叙利亚问题、利比亚问题、伊朗核问题等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中东国家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建设奠定了基础。
新形势下中俄务实合作的基础与前景
世界动荡变革呈现新的特点与趋势,表现为全球经济增速大幅放缓、国际贸易增长不断萎缩、全球债务水平不断攀升、金融市场动荡持续加剧、去全球化消极互动明显。世界经济发展呈现新形势,即以七国集团为代表的美西方经济重要性和全球GDP贡献占比下降,而中国、俄罗斯等金砖国家为代表的东方国家和南方国家经济重要性和全球 GDP 贡献占比上升。在此背景下,中俄务实合作的基础表现为“政治互信”的中俄双边合作日益稳固、“经济互补”的中俄双边贸易日趋密切、“共商共治”的中俄全球治理理念为多边主义注入新动能。未来中俄两国可在经贸、科技、金融等领域展开深度务实合作,双方可联合国际一切友好正义力量,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同盟在世界各地的扩张和挑战。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世界新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开宗明义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极大丰富了现代化理论,拓展了现代化实践,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大突破,也是中华民族为丰富人类文明宝库作出的又一巨大贡献。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党的二十大精神,促进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理解,探讨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世界新图景的相互关系,本期专题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世界新图景”就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世界意义展开深入分析与探讨。
中国全球安全治理观引领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体国家安全观、全球安全倡议等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倡议,形成了系统完备、内涵丰富的新时代全球安全治理观,为完善全球安全治理机制、破解全球安全困境提供了中国智慧。新时代全球安全治理观强调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持久安全,将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宁、促进全球共同繁荣、增进国际包容互鉴作出重要贡献,必将引领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
为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新的中国贡献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不仅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深化国际合作、应对全球挑战注入了强劲的中国动力。大会所展现的中国成就、中国话语、中国形象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发展提供了窗口,也为面对巨大挑战的当今世界提振了信心。大会围绕新征程新任务所作出的战略部署和政策举措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以智库研究创新推动全球发展
世界正经历一个充满巨大挑战性和不确定性的时代,思想与智慧的力量正在成为引领人类迎接挑战的灯塔,而贡献思想与智慧正是智库这一机构的价值所在。在人类多元文明交流中,智库需要成为文明交流的研究高地、思想交汇的实践重地、国际传播的人才基地。在当前形势下,更好地创造性地发挥智库的积极作用,要坚持胸怀天下,彰显智库价值感召力;瞄准全球问题,提升智库思想引领力;推动跨国合作,增强智库研究凝聚力;面向青年群体,强化智库平台吸引力。
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中国理念与世界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2023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发展的安全性主动权。明确提出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2023年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目前,提升科学技术水平已经成为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因素之一,本期专题围绕“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中国理念与世界价值”就实现科技安全与建立科技创新生态进行探讨。
周边安全问题解决中的中国角色与贡献
安全问题是国家关心的首要议题之一。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较为复杂,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热点敏感问题事态多变。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需要域内国家的协调合作予以应对。中国作为亚洲地区的大国,始终将周边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主动承担安全治理责任,提出安全治理理念,搭建地区多边合作机制,在热点问题上提出方案、贡献智慧,在周边安全问题的解决与应对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国外交是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的大国外交,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外交领域的集中体现。其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中国外交的工作目标,而“一带一路”倡议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和载体。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成功已经得到国际社会中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新型全球治理观研究
“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与“一带一路”倡议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路径和实践平台。“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是中国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出的原则和构想,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确路径。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是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引领世界发展方向的必然选择,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学术研究和政策调整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必然选择。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需要把握五点:一是构建理论,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系;二是坚守信念,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三是尊重规律,把握好世界发展趋势;四是做强自身,打造强有力的践行者;五是坚持开放,与世界人民站在一起。
全球发展倡议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坚实基础
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世界经济衰退、国家间局势紧张、地缘政治冲突激化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局造成严重冲击。与西方某些国家消极不作为形成鲜明对比,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是帮助全球经济良性复苏,构建积极国家间关系的重要保证。全球发展倡议建立在中国经济发展成就之上,有着鲜明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特色,并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重要特征。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将为未来全球繁荣和稳定提供坚实的思想和经济基础。
两个全球倡议与世界新格局
2021年9月21日,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以《坚定信心共克时艰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为题的重要讲话,提出全球发展倡议。2022年4月21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以《携手迎接挑战 合作开创未来》为题的主旨演讲,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的提出,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为完善全球发展和安全治理体系贡献了中国智慧,对全球发展和安全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期专题聚焦两个全球倡议,分析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在国家安全、经济、文化等领域以及全球各国在相互交流、合作共赢等方面对世界格局演变产生的影响。
跨文化对话的困境与因应之道
跨文化对话是全球时代的必然要求,然而其中存在着重重困难。本文无意于建立一种普遍的跨文化对话理论,而是着眼于如何让他者理解自身。文章抛弃应然的高调,在实然基础上,给出细致的分析并提出回应之道。跨文化对话有诸多困境,我们需要在认识自我,理解他者的不理解,建立整体性框架等方面作出考察,从而实现对话不平衡性的转化,最终实现跨文化对话的“范式转化”。
美国的中国观:演变历程及其启示
从 18 世纪将中国看作值得被效仿的东方大国,到冷战时期视中国为两极阵营当中的敌人,再到冷战后对华战略竞争认知框架的建立,在长达二百多年的中美互动进程中,美国的中国观历经多次变迁,并塑造了不同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本文聚焦分析近代、冷战和后冷战时期美国不同中国观的具体内容及其政策影响,从美国中国观演变的历史进程中透视美国对华“他者化”的叙事逻辑,指出建交以来美国对华“旧接触共识”存在的认识论谬误,并就未来中美关系的良性发展提出“新接触共识”的愿景。
中华文明的独特品格及其世界意义
中华文明的形成具有独特性,在同世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古代经济社会,构成中华文明形成的物质基础。汉字是传承和传播中华文明的核心载体。儒家学说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其涵括的“文治”理念与“协和万邦”思想分别代表中国对内治理的模式和对外交往的价值取向。古代中国的制度文明备受欧洲启蒙思想家推崇,科举制影响了西方文官制度的诞生,促发了西方文明的现代转型。中华文明不断吸收、改造外来文化,进而向周边邻国传播,影响了东北亚、东南亚等国家的历史进程。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
全过程人民民主创造性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实现了过程民主和结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意志和国家意志的有机统一。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人民民主,为新时代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民主政治基石。
金砖国家能源合作与全球能源治理
能源合作是目前金砖国家能够展开的重要务实合作领域之一。金砖国家围绕能源进行多边战略合作与治理已成为当务之急。金砖国家在全球能源市场份额不断增加,地位逐渐上升。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多以双边合作为主,各国对于推动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关注。金砖国家必须面对现有全球能源治理规则不能完全满足发展需求的挑战,处理与发达国家在碳排放方面的矛盾,同时还要应对上升的金融风险给能源治理带来的压力。金砖国家需要同心协力制定应对策略,从能源安全、科技、金融与法律领域展开多边战略合作,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规则的制定。金砖国家内部加强多边合作,共同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必能为各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民主的伟大创造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宣传部部长黄坤明在“民主:全人类共同价值”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矢志不渝追求民主、发展民主、实现民主,中国民主之路越走越宽广。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民主的本质和核心,中国民主充分体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创造性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日益完善,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不断拓展。实践证明,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黄坤明强调,民主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各国应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交流互鉴,促进团结而不是造成分裂,推动合作而不是制造对抗,增进人民福祉而不是带来动荡混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一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全球视野下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新发展
文化遗产是人类世世代代的创造和积累,承载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杰出贡献。把保护文化遗产提升到全球化背景之下,关系着国家意识的重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民族文化的复兴。当前,中国文化遗产事业的内涵逐渐深化,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对传统保护对象的概念认识呈现出新的发展变化。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域不断扩大,呈现出向同时重视由文化要素与自然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综合要素、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文化遗产群体、“20 世纪遗产”和当代遗产、民间文化遗产、由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结合而形成的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趋势。进入 21 世纪以来,人类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日益深化,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域日益扩大,文化遗产的概念更为宽广、综合和深刻。作为文化遗产资源大国,一方面,要始终坚守我国文物工作方针和文物保护制度不动摇,要与时俱进,拓展、提高保护意识,科学辨识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另一方面,要敢于驾驭不断发展的形势,建立起多元一体的资源认知体系,扩大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使之更多惠及于民。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后的权力博弈
要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要树立大历史观和大时代观,从历史的深度和空间的广度,去思考中国如何识“变”,即大变局之“变”体现在何处;中国如何应“变”,即大变局之“变”是哪些权力因素推动的动态博弈;中国如何求“变”,即中国可以在哪些领域去塑造、引导这场大变局的演进方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对大变局及其背后权力博弈的认识,中国应从综合实力、国际理念、发展模式、国际关系范式和国际传播五个方面,引导大变局向好向善演变。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既葆有中国特色、中国特质、中国风格,又以扬弃的态度科学对待世界文明形态的多样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天下胸怀,标志着新文明的上升以及社会主义文明开始正式走向辉煌。在全球经济增长低迷、经济波动频繁、贫困与收入不平衡问题愈加突出、环境与气候变化形势严峻、逆全球化浪潮甚嚣尘上的当下,新发展理念和伟大实践是对世界文明、科学社会主义文明和华夏文明的新增量,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而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的生态文明则为人类指引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研究与学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内涵、理论来源、实践成果、价值意蕴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贡献
当前,气候变化、贫困、传染性疾病、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已成为威胁人类安全和发展,甚至未来生存的挑战,全球治理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任务,各国需要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应对。与此同时,全球治理体系面临系列挑战,当前治理体系未能及时体现国际力量对比变化,未能对新的全球性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应对,各大国围绕全球治理竞争加剧。全球治理体系不时出现理念落后、制度僵化、行动迟缓等问题,亟须在理念、制度层面进行变革,这需要各国采取更多务实行动。中国在全球治理中肩负重要使命,近年来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国结合自身治国理政经验和处事之道,努力为全球治理在理念、制度、发展和行动方面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中美欧人工智能治理领域的竞争与合作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成为国际竞争中的新焦点,人工智能治理也从模糊的道德宣言逐渐落地为具体规范。当前,中国、美国、欧盟在人工智能领域保持着发展优势,并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巩固领先地位。在人工智能治理上,中国秉持“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理念加强治理体系的建设;美国在经济发展、技术创新与监管之间寻求平衡,实行多利益相关方的治理模式;欧盟在伦理与监管立法上具有先发优势,极有可能影响全球标准的建立。各国政府积极搭建人工智能国际合作平台,民间行为体成为合作的中坚力量。同时,人工智能治理的合作也面临科技保护主义兴起、价值观鸿沟持续扩大等现实挑战。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治理,中国应进一步健全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弥合价值观差异,鼓励企业、学界开展国际化的治理实践,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生态文明实践
工业文明时代的科技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在给人类创造出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剧了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的显现,给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生态文明建设代表工业革命以来发展范式全面而深刻的转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当前,协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治理成为国内生态环境治理和国际环境治理合作的重要政策选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并将生态补偿作为脱贫攻坚“五个一批”的重要路径之一,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国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同时,中国深入开展包括生态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内的全球合作,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持续建设绿色丝绸之路,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居民消费和收入分配变化趋势及其政策含义
2000 年以来居民消费率的变化主要受到了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变化的影响,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的变化主要受到了劳动报酬占比变化的影响。同时,居民消费率的变化也受到收入分配不均程度变化的影响。驱动这些指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采取的财政刺激措施及2015年之后刺激措施的减弱。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可以像投资传统基础设施一样增加低学历劳动者的就业机会,从而改善收入分配,增加劳动者报酬,进一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促进居民消费,实现一举多得的发展成效。
在大变局中坚定把握中俄关系发展方向
中俄两国是世界大国,也互为最大邻国。中美俄三方关系存在一定互动,但中俄关系更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和基础,受外界影响程度有限,中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将不断深入。2001年签署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规定了中俄关系的发展方向与原则,为中俄两大邻国的关系提供了法律基础。近年来,中俄两国元首都重视双边关系,为双边关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共同利益增多和民意基础扩大为中俄关系的顺利发展提供了保障。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同于盟友关系,它保障了各自的独立性与灵活性。在中俄关系的未来发展中,两国仍需坚持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原则,承认中俄利益和国际诉求的差异性,加强在国际舞台上的战略协作,遏制单边主义与霸权主义,保障国际战略力量平衡,促进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
领悟践行党的百年外宣智慧 讲好新时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党的对外宣传工作坚持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探究机理规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跨越,架设起中国与世界沟通对话的桥梁,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之路、社会主义发展之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创造了良好国际环境。百年对外宣传为百年党史写下了绚丽章节,也为立党兴党强党形成了坚守信仰、忠诚担当,矢志不渝、砥砺奋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开放自信、兼容并蓄,无所畏惧、奋勇当先的宝贵外宣精神。站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外文局将继续发扬党的优良外宣传统,践行党的外宣精神,进一步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宣介,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扩大中国国际朋友圈,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具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际传播机构,为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党的对外交往与中国总体外交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时起,就是世界社会主义进程的重要力量、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主力部队和具有远大国际情怀的世界进步力量。因此,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同各国革命组织、进步团体和友好人士的交往和联系。这些广泛而务实、灵活而多样的交往与联系,在革命战争年代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人所共知的独特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对外交往与联系因势利导,与时俱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对外联络与国际交往,不仅成为中国立体化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影响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各国政党和政治家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源就在于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要想全面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必须首先了解中国共产党。
中国平视外交与中美关系前景分析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的长征路。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中国开启了平视外交,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中国实现伟大历史飞跃,平视世界是百年大变局之必然。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将增强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能力,为中国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供更多机会。美国“领导世界”是一个虚构叙事,但是美国日益成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外部复杂变数,中美战略博弈的烈度增加、广度延展。今后中美博弈的重要战场是比拼谁能进行更深刻的改革与开放。中国外交以人民为中心,即为全中国人民的利益服务;美国外交则为中产阶级服务,即只为一部分人的利益服务。概括而言,中国面向未来,美国却在怀旧。中国将继续保持战略主动,坚定不移地引导中美关系朝着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方向演进。
相互尊重、多边主义、开放合作:关于未来中欧、中法关系的思考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世界带来了深重灾难,经济断崖下滑、人员交往冻结、国际关系动荡。危机之下,出现了不少破坏团结的“杂音”。面对这些问题,中欧、中法之间应尊重彼此差异,坚持维护多边主义的国际秩序,并在开放合作中引导、协调受到威胁的全球化进程。
全球化、反全球化和“区块化”
自地理大发现开始,世界逐渐连为一体,全球化成为趋势。20世纪末苏联解体终结了“二分世界”,特别是原先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外的国家也开放市场,使美国主导下的全球经济结构一体化最终实现。然而,全球化带来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也酝酿了更大不公平,反全球化浪潮以各种形式涌现。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全球化可能会走向“区块化”。
深刻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理论为我国新时代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武器,符合大国经济崛起普遍规律并将有效造福各国人民。应充分发挥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多重优势,包括: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制度优势,总量巨大、增长强劲的消费市场优势,技术领先、业态创新的流通发展优势,全球最大、持续升级的产业体系优势和高度开放、互利共赢的国际经济合作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着力点在于推动科技创新发挥关键作用,畅通消费引领型的内需体系,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以我为主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和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 在线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