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进入期刊微店
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思维与路径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球背景之下,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推动更加民主、多样的全球传播新生态建设,对于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应将文明互鉴理念作为新时代国际传播观念的核心构成,基于文明互鉴理念提升当代中国国际传播的人类意识与人民意识,将传统文化、青年创造和人文交流作为国际传播的新途径,推动国际传播效能的提升;以人为媒,从受众思维向“传受一体化”思维转型,打造个人化传播主体,构建个性化人设,创新生活化内容,借助社会化传播,实现国际传播的传播效能提升;以社交媒体平台中的共情传播为新路径,从强化视觉语言、转换选题等角度,纾解既往国际传播在实践中的困境,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从国际传播的平台理念、平台内容、平台技术、平台渠道、平台规制及平台人才等方面发力,打造自主可控的新型数字平台,通过创新国际传播平台战略,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交往·共情·自主:2022年国际传播研究创新梳理
2022年我国的国际传播研究在理论取用、研究维度和实践路径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系统性和本土化特征。重振全球交往理念,促进跨文化对话,既标志着国际传播研究的范式回归,亦是国际传播研究所取用的核心理论框架。作为经典议题的国家形象研究热度持续,人工智能、计算宣传等研究维度则拓新了国际传播研究的视域。实践中的国际传播体现出鲜明的共情性特征,包括符号化、艺术化、故事化和视觉化等在内的共情策略融入国际传播格局。依托文化产业“出海”的国际传播实践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同时,也应重视基于多渠道的平台化生存转型。未来研究可在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中进一步提炼国际传播的本土化理论,以期不断提升国际传播学术研究的现实效能。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国际传播核心逻辑
伴随着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深入落实和政策实践的落地,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全球范围内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中国式现代化本身就是兼具现代性内核和文明性特征的主体性追寻,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国以相对稳定的治理实践经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则是在新时代对自我主体性的再追寻。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的知识和话语生产面临复杂的国际传播环境,在对外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或理论时,应努力打通中国与发展中各国就现代性所创造的多元地方性知识的交流藩篱,让中国式现代化的知识和话语在全球南方落地。与此同时,在国际传播中应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观魅力的塑造,秉持自信、平等、包容的心态。
在交流互鉴中向世界贡献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具有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蕴涵着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外文局长期致力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和中外文明交流对话,新时代十年来,聚焦聚力当代中国思想理念对外宣介,精心打造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精品力作,创新开展中外文明交流对话活动,立体展示中华文明魅力风采。未来,外文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着眼更深层影响、更长远效果的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工作,着力打造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品牌,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读懂中国作出更多贡献。
2022年国际传播领域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回顾
2022年我国国际传播领域的理论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果,可以从国际传播三大经典理论范式的视角分别总结。以传播技术视角来看,从对经典的技术主义理论做出新的解释,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领域与传播研究结合的新思路,我们在学科理论建设上有了发展,并提出了“元软实力”研究的基础模型和“智能鸿沟”等新理论;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中,我们正处于国际权力关系重组的历史过程中,世界格局过渡期的动力特征得到关注和总结,并且针对日益激烈的国际传播冲突也有了新的阐释理论,总结出阴谋论谣言的说服框架;文化研究方面,我们的议程设置研究填补了文化领域的缺位,并将网络议程设置理论从单一时间截面拓展至时序性视角。站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新历史起点上,2023年我国对外传播要注意把握关键事件节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传播;以战略传播视野升级体制机制,完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布局谋划Web3.0空间,提升“元软实力”,继续守正创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保驾护航。
舆论形成的背后:俄乌冲突中的社交媒体开源情报网络研究
社交媒体时代的俄乌冲突呈现物理世界热战和数字空间信息战并行的特征。以活跃在海外社交平台上的军事博主为研究对象分析发现,军事爱好者、军事记者、自组织等身份的军事博主通过大数据挖掘、网络社区、情报众包等方式获取开源情报,成为舆论场的重要信源。这些博主一方面形成传播网络扩散信息,另外一方面成为海外机构媒体和社交媒体“大V”二次传播的信息来源。社交媒体开源情报网络已经成为影响军事和舆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未来将在维护国家安全、推动事实核查方面发挥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