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进入期刊微店
2024年国际传播领域理论热点与实践创新梳理
当前,国际传播正经历从以国家为主导的单向传播模式,向数字技术驱动、多元主体协同的全球传播体系转变的重要阶段。回顾2024年,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主要呈现应用型研究增加、认识论层面完善国际传播叙事、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国际传播格局复杂化演进等特征,体现出学术自觉、边界拓展、体系构建等趋势。学界围绕数字平台、技术话语、智能传播等前沿议题,区域国别方向、文明交流互鉴目标等战略议题,以及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等紧迫议题进行理论探索,生成了以多元主体、多层结构、多维分析为特征的理论探索空间,阶段性地回应了国际传播工作的需要。在实践方面,2024年,为推动国际传播的区域化和细分化表达,国内各级主体加快了成立国际传播中心的步伐,不同单位之间跨层级、跨区域、跨业界的通力合作促成了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的涌现。此外,“出海”平台呈现自主化和智能化趋势,短视频和游戏作为文化产品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新载体。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出海”企业与中国国家形象重塑
全球民意调查发现,近半数受访者认为我国企业品牌相较于其他品牌更具创新性,创新成为“出海”企业品牌形象的重要维度。除传统文化符号外,电子商务、电动车、高铁等代表高科技和高效能的现代符号成为全球民众理解中国的重要载体,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我国国家形象的新元素。我国企业通过科技创新重塑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为“创新中国”“智慧中国”“科技中国”的国家形象重塑提供了技术和案例支撑。未来,应继续利用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机遇,在国际传播中突出创新、智慧和可持续发展的元素,以更全面、更现代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多元化形象,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全球文明观对西方国际传播理论的祛魅与超越
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全球文明观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平等、互鉴、对话、包容”文明观价值内涵的集中体现。“西方中心主义”逻辑下的“文明普世观”“文明优越论”与“文明区隔观”,塑造了国际社会对世界的既往想象,型构了当下居于主导地位的国际传播理论。全球文明倡议提出的“四个共同倡导”,分别代表着中国秉持的文明共生论、文明共识论、文明延续观与文明互鉴观,从逻辑与叙事上对西方国际传播理论进行了祛魅与超越,为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推动国际传播理论变革、发展跨文化传播艺术提供了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地方特色文化国际传播:理念、思维与路径
地方文化国际传播服务于“讲好中国故事”的战略大局,是国际社会感知和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全球文明倡议视角下,地方文化国际传播愈发转向新人文主义叙事,立足文化主体性与文化多样性,以微观具体的视角展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目前,地方传播主体在内部运行和外部环境中都面临着挑战。为加速形成与大国地位与大国形象相匹配的全球影响力,在理念上,要尊重地方文化的传统连续和现代转化、基于理性阐释与情感体验的双重视角、把握技术应用与人文关怀的平衡、推动个性展示与共性融合的结合;在叙事特征上,体现文脉的在地性与交往的人民性;在叙事策略选择上,做好符号叙事与价值叙事、硬核叙事与柔性叙事、宏大叙事与微小叙事的选择与平衡;在实践路径上,以趣味感与观赏性创新表达,以新机制与开放性吸引人才,以多渠道与立体式构建传播格局。
从《读懂中国》中“读懂中国”——新时代重大主题对外出版的实践探索
读懂中国是我国国际传播宏大丰富的核心主题、生动传神的高度概括。作为国际传播的重要手段和载体,用融通中外的图书作品,通过润物无声的阅读,帮助世界更好“读懂”,是新时代对外翻译出版的重大历史使命。要肩负使命、打造典范、守正创新、树立品牌、服务大局,有效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宣介的出版传播矩阵,加强中外交流和对外国情传播,努力打造一个具有全球传播力影响力的“读懂中国”国际传播融合品牌。
“2030愿景”下的沙特游戏电竞业与国家形象建构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和加速普及,全球游戏电竞业发展势头强劲。在此背景下,沙特从国家战略高度进行多层次布局,统筹游戏电竞业与其他产业协同创新,以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助力国家转型计划的推进和“2030愿景”目标的实现。同时,沙特积极发掘游戏电竞业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作用,依托大型电竞赛事开展多维国际传播活动,力求扭转国际社会对于沙特的刻板印象,建构起开放包容、锐意创新的“新沙特”国家形象并取得良好效果。
国际传播语境中的“全球南方”
“全球南方”作为独立性、自主性日益增强,同时体现出很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群体,近年来被日益视为国际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全球南方”在话语方面要努力凝聚共识,塑造共同话语,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维护地区及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共同发展、完善全球治理等方面努力构建南方集体叙事,以知识为核心构建治理话语体系,鼓励“全球南方”国家和社会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改革,同时关注传播基础设施建设和传播规律,使“全球南方”话语产生更强的国际影响力和塑造力;要抓住乡村故事、计算视觉研究等国际传播“南方转向”的关键抓手,通过历史记忆与情感共鸣重建“全球南方”身份认同,以应对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维护良好的国家形象,推动“全球南方”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变量与机遇:国际传播“微力量”的认知与整合
国际传播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在国际局势深刻演变、国际竞争日益转向系统性、体制性竞争的复杂形势下,如何实现中国国际传播主流话语的突围?在深度媒介化社会继续深入演进过程中,如何赢得技术赋权、赋能的时代红利?如何面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历史使命,日益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以全新视角审视国际传播主体,整合以个体、日常为主要特征的全球传播“微力量”,打造中国国际传播动能矩阵,正充分显示出必要性与可行性。与此同时,广义的中国国际传播中接续生成的创新性方法与做法,也已在实施中呈现超预期的力量与可能。
格局重构:国际传播实践中的内外关系和驱动力
思考国际传播格局重构需要聚焦五个方面问题:一是分析中国与西方、南方及周边国家的关系状态及其对国际传播工作的影响;二是探讨技术力量和资本力量如何重塑国际传播格局,包括主体结构、力量对比和话语体系的变化;三是针对当前中外交往状态,提出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的破局策略;四是从体制机制角度,识别我国国际传播工作面临的难点,探讨自我解缚的方法;五是讨论主流媒体在未来国际传播格局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如何处理与其他传播主体的关系,进而有效应对国际舆论场的新变化。
数字变革与跨文化传播新路径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跨文化传播领域的深层次变革,也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带来了更多可能性。与以往文明形态相比,数智文明呈现出智能化、网络化、虚拟化等新特征,跨文化传播模式从传统的单一线性传播向多元化交互式传播演进,实现了时间长河中历史记忆与现代技术的相互融合、共同演进,同时,数字技术促成了现实与虚拟的深度结合。在数字变革背景下,跨文化传播的新路径在时间维度上需重视时间敏感性的传播策略,在空间维度上需采取文化差异性的智慧之道;应坚持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双向建构,让数字技术真正赋能多元、平等、包容的全球文化传播格局;应以杂糅共生范式代替传统的二元对立范式,作为跨文化传播的新路径,借助数智技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化百花园。
着力加快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是党中央基于对国际舆论形势、国际传播格局统筹把握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建强用好国际传播矩阵、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畅通中外沟通对话渠道,是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基础底座。落脚至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其内含提升国际局势洞察力、深化中华文明影响力、增强中国话语穿透力、拓展中国符号连接力等价值面向。着眼未来,本研究提出健全评估研判机制、优化议题设置机制、建立交流合作机制、构筑防御应对机制,以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深度交往时代中国国际传播的旧问题与新挑战
国际传播作为一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在特定历史纵深逻辑和历时性的经验逻辑下展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并从格局重构、机制创新、效能提升等方面作了更为系统且明确的要求。学习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需要重新思考中国国际传播工作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战略指向是什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又进入了哪个新阶段、产生了哪些新问题、遮蔽了哪类旧问题,更具基础性的理论路径应该是什么?这些看似被讨论已久但却并无明确答案的基础性问题,是下一步国际传播理论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需要跳出深度“媒体中心主义”的窠臼,并在现代化中国追寻的历史进程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定位中寻找当下中国国际传播理论和实践逻辑。
全球舆论新生态下的精准传播探析
全球舆论新生态由于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参与,形成没有边界、不论资格、人人可以参与的国际传播场域。随着全球化公共领域的兴起,主导媒体角色的演变,跨国舆论互动与冲突的涌现,以互联网平台为主要信息交流场的全球传播生态对国际传播提出了更高的精准化要求。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在国家战略、媒体策略、内容形式和平台模式等维度朝着精准传播方向努力,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未来,政府、媒体、企业和个人等多元主体还应根据自身的传播特点和目标有针对性地创新精准传播路径,围绕增强亲和力和实效性形成传播合力;通过跨学科的理论资源相互融合提供学理上的指导与支持;重视未来国际传播智库建设及人才培养,为精准化国际传播储备后备力量;加强数智技术在海外舆情监测中的使用,真实了解国际受众声音,规避未来国际舆情风险;优化海内外国际传播网络,更好搭建精准化国际传播平台,全面提升中国国际传播效能。
民族性与全球性的对话:国产动漫的文化书写与出海实践
随着中国动漫产业的转型发展,国产动漫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内容。本文以优质“出海”作品《镖人》为例,阐释其从故事母题、民族形象和历史叙事等多角度实现具有全球视野的民族文化书写,并通过作品的“出海”实践分析,提出国产动漫应同时兼顾民族性与全球性两个议题,从民族文化的创新转化、民族故事的共情表达、多元主体的深度参与、动漫IP+的传播渠道拓展和特色产业链的打造五个维度提升其在国际传播中的跨文化传播力,进而摸索出属于国产动漫的特色“出海”之路。
文化与科技融合:打造让世界心动的中国文化品牌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文化品牌的国际传播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世界文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一环。新时代,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赋能文化发展。在这场数字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中,新型文化业态层出不穷,文化品牌形态日益丰富,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注入新的活力。在国际传播方面,数字化的发展为文化品牌提供了更多活化利用和国际传播的新模式。因此,深入探讨数字化时代中国文化品牌国际传播的策略与实践,不仅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具有积极响应,更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参与全球文化对话的重要举措。未来文化品牌的国际传播如何利用数字化驱动的方式创新文明交流互鉴的国际传播实践、增强中国文化品牌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具有重要研讨价值。
区域国别研究与国际传播研究的融通互鉴
区域国别学与国际传播都是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修课”。探讨区域国别学视野中的国际传播研究,首先要立足二者的学术脉络,厘清区域国别学中的国际传播 维度和国际传播研究内的区域国别元素。区域国别学与国际传播研究在思想史渊源和实践基础上都有许多共通之处,特别是区域国别学知识生产的自主意识、问题导向、在地经验等属性,为国际传播与区域国别学之间的交叉互鉴提供了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的双重空间;其次,以问题意识 为导向,从区域国别学中借鉴形成对象化的国际传播研究新范式。通过融通与互鉴,强化理论创新、拓展研究方法,构建二者的协同作用机制,共同应对当前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最后,以现实问题为基线,实现二者的视域融合,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攻关,构建共通共享的知识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国际交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欧人文交流的认知基础、信任建构和路径选择
国际传播双方充分的认知基础与信任建构是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底层要素。新冠疫情的余波、变乱交织的国际局势为近年来日益复杂的中欧关系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相比政治对话和经贸往来,人文交流在中欧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既是缘于中欧双方都是古老文明体,也是因为高频次、大规模的人文交流能够在高层会晤之外,助推中欧民间沟通,筑牢发展中欧友好的民意基础。中欧双方如何通过人文交流,深化彼此认知,扩大共识范围,填补期待落差,进而推进信任建构,不仅是国际传播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做好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议题。
Sora背后的权力转移与国际传播新范式
随着ChatGPT和Sora的横空出世,以AIGC为代表的新技术确立了智能传播的主流地位。人类社 会因传播巨变而造成权力转移,国际传播格局也将迎来颠覆性变局。在以智能传播为主导性机制的新范式下,国际传播从过去以国家为主导行为体、以大众传媒为基础的经典范式,走向多元主体、多机制融合的复杂系统为基本方式的全新范式。智能国际传播将超越大众传播、网络传播和社交传播,主导新的权力转移与全球格局,形成智能行为体崛起、权力弥散、权力再中心化和分权新机制等特性。因此,智能传播有着新的竞争逻辑,亟待形成新的国际传播战略框架。科技创新主导传播能力演进,国家战略必须进一步下沉,科技创新和基础设施成为大国博弈的重中之重。
“人工智能+”国际传播前瞻
在全球化与地缘政治的复杂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重塑了国际政治权力的博弈和国家形象的塑造,以Sora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新的技术类行动主体,在不断培育新的传播模式和样态的同时,也推动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传播动力机制的演化。智能传播作为国际传播的新兴范式,一方面为新闻生产流程的再造和效能提升提供了新机遇,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污名化、算法歧视和虚假信息传播等挑战。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国际传播行动者需要拒绝技术迷思或恐慌,以价值理性引导工具理性,推动其促进国家之间的平等交流和相互理解;要进一步扩大全球多元主体的参与共治,打破价值文化和技术设计的权力垄断,将技术演进融入进全球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行动框架;要以技术向善重新平衡行动者认知,建构“有道德的智能技术”,推动智能技术走向公正、透明,破解智能技术因意识形态偏向、知识不对等性造成的权力结构差异。
冲突与合作:以战略沟通重构国际传播交往关系
本文基于全球交往空间中冲突与合作两种关系形态,从关系建构、关系演化、关系更新三个维度对国际传播中的交往关系进行重构。在此并行结构中,战略沟通既可能引发国家间冲突,也可以是合作的纽带。如何强化战略沟通作为关系纽带的作用,建立国家间的战略合作关系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首先要认识到战略合作关系的构建也是意义共创的过程;其次,认知维度的卷入影响了国家主体间的关系构建和演化,因此对认知的渗透是行为和意义共创的基础;最后,无论是认知渗透、行为改变还是最终的意义共创,其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都是战略沟通。因此,应通过战略沟通加强交往主体间的合作关系,强化战略沟通在意义共创过程中的作用,基于此更新国家主体间关系构建与演化的过程,即认知渗透-行为改变-意义共创。
轻巧化传播:流行文化“出海”的策略与启示
近年来,随着全球信息生态的重构、平台建设的基础设施化以及“Z世代”成为国际传播的主力军,流行文化成为了国际传播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本文基于流行文化作为大众化的文化形式成功“出海”,提出并证明了轻巧化传播这一策略在提高国际传播效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的作用。所谓“轻巧化传播”指的是内容轻量、形式简洁、叙事巧妙的大众化传播策略。轻巧化传播策略更能以低语境化、有效又有趣、微观化的方式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在这一策略下,未来国际传播需进一步以灵活化的方式推动精准化传播,以合作传播推动形成国际传播合力,并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为新时代国际传播提质增效。
文艺国际传播的创新与展望
在新全球化、媒介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影视历经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在国际传播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现了规模化的“走出去”,网络文学、短视频、微短剧、文生视频等网络文艺形式推陈出新、蓬勃发展。但碍于中西意识形态的差异与地缘文化的疏远,中国影视如何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仍有长远的道路要走。“求同”是推进影视文化“走进去”的有效路径,借助于共同感知、共同情感和共同价值的内容建构,有效助力书写人类文明多元和谐的共同情怀,推动中国影视国际传播的高质量发展;要做好跨文化内容阐释和文化表达,强调中国化内容特色,表征世界性文化价值,凸显中华文化的独特美学,增强其持久影响力;要以人工智能技术推进文艺软实力建设,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和共情力的全面提升。
新时代讲好中国乡村故事的资源禀赋与可行路径
随着国际传播的下沉,乡村正以其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乡村历史文化,守望相助、与人为善的乡土社会关系,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和餐饮民宿,以及体验农业与沉浸式游戏等乡村新兴产业等资源禀赋,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和中国国际传播的研究高地。当前我国乡村对外传播面临渠道搭建、技能素养培育与体制机制建设迟滞、文化创新与交流互鉴意识缺失等问题,亟需以非语言文化意象、物质性媒介和数字化技术支撑的品牌传播内容,在文化接近性市场发力,浸润世界人民日常生活。讲好中国乡村故事,应以乡村为方法,以中国为田野,以全球为视角,为解决全球发展性难题贡献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双重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相互赋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符合中华民族内生的多元一体逻辑,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撑性力量。国际传播既从国家层面推动各国文明交流互鉴,也伴随着全球地方化发展在地方形成了多民族、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新趋势。对国际传播工作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代表了一种内部凝聚力和故事一致性的形成;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言,国际传播工作在实践中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内在认同与多元一体逻辑。二者的双重认同具有重要的研讨价值,同时具有相互赋能的实践空间。
全球文化新秩序与国际传播新使命
全球文化秩序演进与国际传播格局演变深度互动、紧密相关,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对于参与构建全球文化新秩序至关重要。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的话语优势与传媒霸权,在全球文化秩序建构中占主导地位,强势输出自己的文化。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深刻演变和传播技术快速发展,全球文化秩序呈现出南北两极化态势加剧、智能传播引领全新的范式转变、数字文化与国际传播进行多维互构等新的发展趋向。中国国际传播在对抗西方文化霸权、推动建构新的全球文化 秩序中担负重要使命。要把握历史与时代的辩证关系,深入分析全球传播秩序与文化秩序的互动互生关系,从参与制定国际规则、推动文化外交、构建多元协同传播、建构人工智能时代的全球文化新秩序、加强国际文化贸易等方面体系布局,系统谋划国际传播工作,对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品牌国际传播中的艺术思维和艺术路径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形成城市自身独特的品牌和传播力是城市化实践中的重要一环。城市形象越来越成为衡量城市全球竞争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挖掘城市自身的文化优势,并通过艺术传播的加持,形成可感知和可认知的城市品牌价值内涵,提升城市形象的独特性与吸引力,已成为城市国际传播、构建城市全球竞争优势的重要方面。城市品牌及其传播力建设,既要有艺术的想象,也要有科学的路径和方法,特别是艺术思维、艺术思想和艺术方法,在城市品牌塑造和国际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驱动作用。
作为“人民足球”的“村超”:本土媒介景观的塑造路径及其启示
作为群众自发举办的乡间赛事,“村超”从黔东南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成为中国本土媒体奇观全球传播具有较强代表性的案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最为典型的人民故事。因此,中国生产的替代性景观,注定是一幅带有人民性的、源于百姓日常生活的带有想象力的大型画卷。依托媒体奇观/景观理论来分析,作为“人民足球”的“村超”综合了此岸与彼岸、解构与重构、迎合与抵抗等不同维度,体现了策划者的造景思维,刺破超级景观的包围,在西方主导的景观霸权中探索出一条突围之路,对中国国际传播有较强启示意义。
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建设:重点、难点与关键要素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在新时代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多地启动国际传播中心建设,在国际传播新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建设步伐明显提速,下沉趋势明显,同时面临地方媒体规模有限、文化壁垒仍存、资源整合力度不足等挑战与阻碍。新征程上,面对复杂的国际传播格局,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应聚焦城市发展的产业化传播路径,突出城市文化的区域化传播路径,注重城市连接的数字化传播路径,以产业化作为故事内核、区域化作为文化承载、数字化作为创新连接,探索出城市国际传播富有实效的方法、策略和机制;应遵循“战略目标选择—路径落地优化—传播效能评估”动态流程,以发展眼光调整建设路径,切实推动国际传播提质升级;应以协同性跨文化实践来提升中外民众共述中国地方故事自主性,以联通国际社区内外的媒体矩阵建设增进地方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应把握人才培养、媒体融合、技术应用、平台渠道和资源整合等多个关键要素,协同发力,让世界读懂中国,实现地方国际传播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构建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基石的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
目前,我国的国际传播虽然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与鲜活经验中取得一些成果,但更多是以中国的在地性经验去注解和印证西方国际传播理论,而我们自身的国际传播大量借鉴外来概念与体系,建立在西方国际传播基础之上,由于外来理论的普遍性无法应对中国场景的特殊性,导致其对新时代涌现出丰富多彩的国际传播实践的学术解释力和引领力不足。因此,我国国际传播的历史使命在于构建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基石的自主知识体系,从而使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从潜在的“自在”存在到超越自身的“自为”存在,以更大的底气科学地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Sora、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我国国际传播的新生态
以ChatGPT和Sora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引发国际传播领域的广泛讨论。关于此类技术的实践和应用成为国际传播知识生产的前沿领域。从内容生产力的提升到对社会文化领域的影响再到潜在的伦理和法律风险,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动着国际传播的生态转型。以中国为方位,紧抓技术创新的机遇,建立审慎的规制体系,积极加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全球竞合场域,推动其成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正向力量,成为亟需研讨的时代议题。
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新思维新场景
在全球范围内,多极化趋势引发了新的冲突格局,使得国家间的博弈外延到文化与观念领域。随着国际格局的不断演变,人文交流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外交手段,亟需弥合不同国家间多元文化特征和全球发展趋势之间的鸿沟,以满足中国与海外文化相互交流的新战略需求。中国所面临的全球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挑战,需要基于现有实践基础,面向中西文明互鉴等核心问题,面向非洲、拉丁美洲、阿拉伯世界等全球南方以及特定受众,制定精准的传播方案,还需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驱动新兴传播技术在人文交流合作中的应用。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挑战和新机遇,需要从合作政策、交流机构、品牌活动、话语相通等方面形成完善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路径,使得国际人文交流实现体系化、在地化、常态化、长效化与全民化。
2023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指数报告
本报告重点关注2023年中国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及港澳台地区共计39个主要城市的国际传播现状,通过数据评估得出国际传播影响力前十名的城市依次为香港、北京、上海、澳门、台北、杭州、重庆、西安、成都、广州。在内地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榜单中,北京、上海、杭州、重庆、西安、成都、广州、深圳、青岛、武汉位列前十。报告发现当前中国内地城市国际传播存在传播主体不够多元、传播叙事不够亲民、传播媒介趋于单一、传播受众参与较低等四个突出问题。为此,报告从建构城市国际传播共同体、激活体育赛事传播潜力、强化特色节展传播动能、聚合特色文旅传播流量、融合多元视听传播形态、巧用生活故事传播文本等六个方面为新时代中国城市有效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提出建议。
“双向奔赴”:国际传播学与区域国别学的理论互鉴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再到“走出来”,从以我为主到兼顾他者视野再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是中国国际传播工作的演进逻辑。身处“走进去”的当下,如何依托区域国别学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国际传播理论和实践的精准化水平,如何将媒介与传播逻辑融入区域国别研究,不断增强两个领域的交叉互动,共同创新国际传播的学术议程、拓展国际传播的实践面向,成为当下的重要问题。国际传播学者和区域国别学者的自觉、创新合作将展现出“双向奔赴”的不竭动能。
2024年国际传播发展趋势与重要议题前瞻
回望2023年,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在对2023年国际传播研究进行焦点议题的梳理和回溯的基础上,本期对2024年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拓展和实务创新进行前瞻研究。展望2024年,可从中国自身发展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美关系、地缘政治冲突、技术变革等四个要素凝练出影响我国国际传播工作的关键变量,应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大国大党形象的国际传播、倡导全球经济新秩序、中国主张与中国方案、推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关注全球安全和危机问题等重点议题,打造智慧全媒体平台属性的省级国际传播中心,提升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传播影响力;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方法面向国际社会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传播;积极有效开展国际舆论斗争,深耕厚植做好周边传播;以“中国善意”聚合强调共情的“暖实力”,营造良好外部舆论环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新时代中国法治话语国际传播新思维
讲好新时代中国法治故事离不开中国法治国际传播。坚定法治自信,创新思维法治话语建构是法治国际传播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升国家法律翻译能力,尤其国家法律翻译传播能力,是中国法治国际传播的前提保障。国家法律翻译传播能力具体体现为法律翻译思维能力和误译纠错能力,法律翻译思维能力的目标是坚定维护和塑造法治中国形象,而误译纠错能力则重在纠正和重塑因误译产生的不良影响。只有两者并重,才能有效提升中国法治话语的国际传播效能。
全球软实力评价体系的变革与重构
新版全球软实力指标体系结合世界各国软实力发展现状,重点突出数字时代世界主要国家软实力发展成果,解构软实力话语体系下的国际权力关系的不平衡与不合理,从而破除“西方中心主义”,重构一套科学系统的、具有世界引领性的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实现话语权引领。该指标体系分为政府、组织、个人、文化、外交、教育和影响力共七个领域。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重构一方面融入了更为客观、公正、全面的指标体系,另一方面融入了数字时代多方主体参与国家软实力传播的指标,强调软实力指标体系的数字化、互动性与平台化特征。最终为全球化、中国式和数字化传播语境提出中国方案。